演出內容:
九月九日與十日台北國藝中心有兩場京崑大戲,分別由萬興、鳳鳴兩個傳統戲曲團體擔綱。(轉載自台灣申報 97年10月1日 第一版 作者:王子平)
兩個團的主要演員都是名聞兩岸的票友,經常在一起清唱、吊嗓,登台演出也不分彼此。兩天的演出都邀得國立戲曲學院支援衣箱行頭、化妝和配角、班底,文武場樂隊的成員也大部分是同一組人馬。
第一天兩齣戲的演員大部分是政大教職員國劇社的成員,「托兆碰碑」是齣唱工戲,飾演楊繼業的劉祖光先生是位老生名票,有多年登台經驗,扮相美台風佳,嗓子明亮清脆,行腔乾淨,作表老練。第二場是這齣戲的精彩之處,大段的反二黃三眼轉原板,獲得滿堂掌聲。特別是伴奏的京胡,在名琴宋士芳老師的手中嘹喨清脆,有金屬聲,左手的四個指頭吐出來的旋律,字字落實。起頭的的大過門和「替宋王把忠盡了」的過門,端的是快弓如飛,最難得的宋老師是一弓一字,如果沒有紮實的幼功,和經年累月的勤練,是不可能拉得如此順暢清晰。無論過門、伴腔都如行雲流水,順暢中有高潮,全場知音大聲叫好,的確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好戲。
只可惜坐在劇場前五排中間位置的觀眾,剛好位在擴音器播放的死角,聽到的樂隊聲音太小。後來得知:是因為外包的音響公司第一天演出時,尚未找到劇場中最合適的位置擺放喇叭音箱,以致於出現音效死角的遺憾。同時,在上半場演出時音響人員也未在樂隊旁設置監聽的音箱,以致於文場演奏者聽不清楚舞台上演員的唱腔,主奏的宋老師憑著豐富的舞台經驗,按著排戲時的準頭,領著樂隊在猜想中伴奏,居然不失精彩,老經驗令人佩服。中場休息時經團長及時提出要求,樂隊旁才加上監聽的音箱。
大軸是精華選場版的「西廂記」,刪去零碎過場,保留全劇所有精華唱段和表演的場子,更顯得緊湊。崔鶯鶯由石淑華、趙振華和郭貞三演,三人唱做各有千秋,同台中不競不賽各擅勝場,有了比較更有可看性,觀眾心目中自有分量。第一位鶯鶯由北市府的石淑華飾演,她顯然是位有經驗的資深票友,有一副標準的張派嗓子,唱腔圓潤。可惜在第三場出場之前換裝時,不慎誤觸迷你麥克,讓「小蜜蜂」擺放的位置移動,因此出場後收音效果不佳,甚為可惜。大致而言,她的做表、走位、水袖都中規中矩,俱顯功力。第二位鶯鶯由政大趙振華老師飾演,她在感冒中抱病上演,卻聽不出嘶啞之聲,這與她平日勤練氣功而且用嗓得宜有關。她的台風穩重,作表大方,臨場沉著,原都是她固有的優點。唱腔淳厚俊雅,深得張派真髓。
最後一位鶯鶯由郭貞教授飾演,她身為萬興劇團團長,忙前忙後,又要上台演戲,又要張羅演出相關大小事務,臨場還要解決突發狀況。憑著功底深厚演來還是那樣優雅飄逸,在名琴宋士芳老師的烘托下,唱來韻味萬千。尤其在「哭宴」那一場,唱得娓娓戚楚,迴腸蕩氣,將一對新婚夫妻頃刻別離的纏綿難捨情愫,演得入骨三分,令人感動,十分成功。但是,我還是建議下次上台不要再管那麼多事務,因為這違背了「扮戲不唱戲」的鐵律。大凡票房演出時團長最忙,匆匆上台,在台上還要擔心台下瑣事,大部份在舞台上達不到理想的演出水準。飾演紅娘的分別是戲曲學院的黃詩雅和政大張雅君教授。張雅君原擅長張派青衣很少演花旦戲,此次嘗試紅娘一角表現出色亮眼,並不遜於內行演員。在「拷紅」一場與老夫人頂嘴辯理,一副頑皮而又義正辭嚴的表演,贏得不少掌聲。之前張雅君曾與夫婿劉祖光合演過「梅龍鎮」,也是有聲有色的成功之作。
第一天的演出字幕打不出來是個缺失,原來是投影機突然燒壞了。面對這個突發狀況,郭貞團長只好緊急電召助理飛車送來另外一台,幾經波折還是不理想,打出來的字幕字體太小,看不清楚,有些觀眾因此離場。由於第一天演出的諸多突發狀況和缺失,讓第二天演出者有了警惕,當晚立即開會設法做改善,因此第二天演出時,音響和字幕都澈底做了改進與補強,效果極佳。但是,第一天的演出者,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,事過境遷,已經無法彌補了。
第二天的演出是京崑各二的四個折子戲。戴君佩小姐的「扈家莊」打頭陣。扈三娘扮相素美,出場的亮相令人驚艷。她的刀馬旦身段無論是起霸和跑圓場完全一派內行架勢。內行有句話「身子是樹,腳下是根」「翩若驚鴻,矯若遊龍」都在戴小姐身上實現。她的翎子功夫紮實,鷂子翻身靈活敏捷,靶子功也很不錯。與王英開打的雙刀鎗、下場槍花和對打套子都很順溜。在台灣武旦票友稀少如鳳毛麟角,戴君佩可算是稀有中的寶貝,或許只有名票黃惠英可與之比美。戴君佩本身從事教職,她與「爛柯山」中飾演朱買臣的林文雄都是戴綺霞老伶工的入室弟子,名師出高徒,誠哉斯言。
第二齣「爛柯山」林文雄將一個倒楣的朱買臣演活了。一副窮途潦倒垂頭喪氣的出場做表就贏得碰頭彩。飾演崔氏的黃榮揮不論演技、唱腔、白口以一位乾旦票友來說,已算十有九分。他原是張派青衣應功,唱起崑曲來轍韻清楚,尖團分明,甚是難得。頭頂竹碟,謔而不虐,逗人暗笑,的確是齣好戲。姚天健反串唐大姑,滿口地到的蘇白,出人意料的搶眼,他以小生票友演彩旦,且做表逗趣,有錦上添花的效果。這齣戲將場子的冷熱節奏調配得恰到好處,內心戲的交代讓觀眾能輕易心領神會。事後很多票友表示:下次他二人再有演出要儘早告知大家。而樂隊則動用了南胡、琵琶、笙、大提琴,再加上崑笛甚是悅耳。
第三齣「春秋配」由張貴英女士是演姜秋蓮,張在前飾演李春發。大段二黃慢板、西皮原板和南梆子的經典張派音樂,由宋士芳老師經胡伴奏,帶動全劇,非常精采。大軸是梅派名票唐美珍小姐的「貴妃醉酒」,這是梅派代表作。數年前唐小姐拜姜鳳山(梅蘭芳大師的琴師)先生為義父,長期受教已得梅派真傳,演出效果非常好,樂隊陣容龐大,舞台畫面壯觀,只可惜下半場棄演,觀眾覺得不過癮,因為沒看到臥魚和下腰。
總之,此次兩天演出,票友在舞台上已盡了全力。兩個劇團為求有更佳的聲光效果,增加不少額外花費聘請專業公司團隊負責處理聲光效果和佈景,出錢出力,令人敬佩。演出時出現的小瑕疵都不是演出者所樂見,也不應由其負責,希望觀眾們繼續給與鼓勵和肯定。
|